2023-03-01 10:24:04来源:励普网
哈喽小伙伴们 ,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小满欧阳修古诗原文解析 古诗词句子文案方面的一些说法,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,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小满欧阳修古诗原文解析 古诗词句子文案的相关内容。
【资料图】
你知道关于我们二十四节气的小满中,有一位著名诗人给它做了一首诗吗?
原文:
《小满》
欧阳修(宋)
夜莺啼绿柳,皓月醒长空。
最爱垄头麦,迎风笑落红。
译文:
小满时节,夜莺在茂盛的绿柳枝头自由自在地啼鸣,明月照亮了万里长空。
我最喜欢观看这个时节田垄前的麦子了,在初夏的风中轻轻摇曳笑看那满地落红。
赏析: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四月中,小满者,物致于此小得盈满。”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,但还没有成熟,所以叫小满。这是一个几近完美但还没有抵达的时节,仿佛比喻着美妙的人生哲学——永无圆满但又可心安意满。这时当是下雨为佳,谚云:“小满动三车。”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、油车和丝车。读此诗,我想像到是大雨刚过的晴朗夜晚,初夏的夜温度适宜,诗人惬意地凭窗望景,心情是愉快的。
欧阳修似乎很喜欢小满这个节气,还写过《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(其二)》,与这首五言绝句成为关于小满的诗词里面最广为流传的节气古诗,也都透露出欧阳修对田园归隐的向往。 这首诗的画面感色彩感很强,我们能想到有绿色、黄色、红色、蓝色,好像一副经典的绘画作品。诗词的色彩感让人身临其境,开始两句很清爽,又有点悲凉,因为“夜莺”总让人想到济慈的《夜莺颂》、王尔德的《夜莺与玫瑰》、安徒生的《夜莺》等相关等文学作品,夜莺是一种带着自我牺牲精神爱人的化身,也是自然和欢乐的精灵。
中国古代诗歌里面似乎很少有用到夜莺的,而欧阳修这首的意境和关键点真是与济慈的《夜莺颂》有异曲同工之感,“哦,我要一饮而悄然离开尘寰/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/远远地、远远隐没,让我忘掉/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,/忘记这疲劳、热病、和焦躁,/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;/在这里,青春苍白、消瘦、死亡”;“去了!呵,我已经和你同往!/夜这般温柔,月后正登上宝座,/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”;“在温馨的幽暗里,我只能猜想/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/赋予这果树,林莽,和草丛,”;“这是个幻觉,还是梦寐?/那歌声去了:我是睡?是醒”。
当然欧阳老先生更是恬淡乐观些,济慈这个青年有些激烈悲情。 我说开始两句有点悲凉的原因,还来自色彩的感受,这两句里面柳是绿色的,夜空应是蓝色的,都是冷色调,这让我想起爵士音乐家Miles Davis 的《blue in green》 ,本诗的后面才变成了暖色:麦子的金黄色和花瓣的红色。
总体看这首诗,结合欧阳修的人生经历、历史文章作品,我似乎体会到这二十个字也高度浓缩了他的一生经历,以及他的个人抉择与性格,除了从一些带有隐喻的名词里透露,更主要是从几个特别精彩的动词——“醒”、“笑”、“最爱”、“迎风”,里面体现出来。这首诗仿佛是他对人生政治生涯和个人情感的一个回顾,又融入了当下的喜悦与盼望。
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其议论文《朋党论》、《与高司谏书》等都直接有力地驳斥政敌,正气和胆识凛然。可能也因此宦海浮沉,三遭贬谪,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。后期他向往田园归隐,朴实无华如同麦子,不喜欢灯红酒绿(诗中的“落红”、“绿柳”)。夜晚是昏暗沉迷的,而光明的“皓月”让人自省,遗世独立,一个“醒”字有着屈原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类似。
欧阳修的名作《醉翁亭》有云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”
所以他对官场的起落是豁达的,他更喜欢游走于自然中,享受山水之乐吧。他除了在文学和史学上面的贡献巨大,农学方面,欧阳修曾遍访民间,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、种植技术、品种、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,撰写了《洛阳牡丹记》一书,包括《花品序》、《花释名》、《风俗记》三篇。
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,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。除了“小满动三车”,我还查到有这样一个民俗:在关中地区,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,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,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。这一风俗叫做“看麦梢黄”,并渐渐形成了一个叫“看忙罢”的节日,极富诗意。
农谚云:“麦梢黄、女看娘。” 夏忙前,女儿过问娘家的麦收准备工作;麦收后,母亲又去看望女儿,关心女儿家的收成和在麦收中的操劳情况,体现了生产劳动中的心心相连,母女情长。这个风俗,不知道欧阳修所在的时代和地区是否有?但从本诗的开头“夜莺”和结尾的“落红”,不禁想到了他的爱情诗词: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”;“百种相思千种恨。早是伤春,那更春醪困。”;“绿杨庭院,暖风帘幕,有个人憔悴。”;“雨横风狂三月暮,门掩黄昏,无计留春住。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。”
欧阳修这样一个凛然旷达的人,也可以作出如此婉约忧伤的句子,可见其年轻时期的爱情经历也颇为曲折。 从这“落红”,和夏之节气,我浮想到了李商隐之《无题》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……”。
今天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叫《无题》,以及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爱情诗词比现代诗更能产生感动。一方面是因为情到精微绝顶处,就浓缩了,古典诗词的用字很少,正对此境地,若恰逢其时地品味,则反复的韵律如同刻刀在同一个地方刻画出更深的痕迹来,头脑也在盘旋着那短句,字词与情愫共舞。
再则,这些短词句就好像一片片茶叶叶子,卷缩着、枯萎着,对于我来说古代诗词并不是最具有视觉和听觉的第一感官冲击美,但是却契合思想,还有灵魂那无形与高速的形式。那些如茶般的短句子,遇到我们心里的记忆之水,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经历与之涤荡相遇,忽然间那词语就展开了、甚至溢满成江海……古诗词更适合在无力气言语的时候,注入在脑中,并且能让我们的身心归到那位古代作者的身份、品格、情操和境地。
现代诗倒是更适合第一印象的直接体会,从排版的视觉和朗读的声息上,都是自具圆融和丰满的,好像一只可口的苹果或草莓,马上就可入口。而古代诗,更隐忍细腻,收的深、出的也更烈。古琴好像类似,它需要一个环境,比如夜晚、比如雨、比如山里的风,再加上思想的相会,它才能展开。
欧阳修的《秋声赋》也是一个充满深思、惆怅和体悟的名作,其间也有“天之于物,春生秋实。” 所以我想他虽然精深地洞察到了人间宇宙的无情萧杀,但总体是顺应自然的。本诗可以说是他对于事业与人生的一种纵览,从浪漫的风花雪月到了现实的人情冷暖,从灯红酒绿的官场交往到了朴实真诚的田园麦田,最终他还是笑对人生的。“小满”,虽然没有完全成熟,但是已经有了希望成就的迹象,他是满意的。
后面两句里面的麦子,想到了耶稣的比喻: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: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,仍旧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结出许多子粒来。爱惜自己生命的,就失丧生命;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,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。(约翰福音12章24-25节)”,还想到瑞典合唱诗班的麦田之歌,《God,when your breathe》,那欢快的曲调正如同欧阳修“麦穗初齐稚子娇”里童真的笑容。如今,可能他和济慈一样,都已经化作了一只夜莺,正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歌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