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线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自我学习能力,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,也是未来学校所提倡的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。”近日,在“期待返校的那一天:非常时期·非常课”活动广东第十讲中,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、校长,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全汉炎强调,该校用“南山精神”引领学校师生心中有大爱,生活要做“减法”,生命要做“加法”,把不容易变得有意义。

近期,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的学术支持下,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等与北京、上海相关单位,联合举办“期待返校的那一天:非常时期·非常课”活动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三地的中小学名校长、名班主任和名师,共同探讨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热点问题,录制“非常时期·非常课”十讲,用三地优秀案例为全国中小学校开学返校工作等提供借鉴和参考。

为什么要推动北上广三地联动呢?在活动总策划人、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看来,疫情期间,各地教育人都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期,化危机为契机,各有各的精彩,但还没形成教育人的命运共同体,“独行速,共行远,三地联动打造教育命运共同体,这不仅是疫情期间的要求,也应成为教育生活的常态”。

过去面对面授课时,真正让学生跟着教师动起来、学起来都已有不少困难,在隔着屏幕教学过程当中,不少教师有一种无力感,不知道自己的学生是否在学。在王红看来,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形式,都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,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、自主性基础之上。

但让王红忧虑的是,长期以来,学生善于输入性学习,向大脑输入、储存、记忆知识,相当于一个大的存储器。她希望学生不是存储器而是“CPU”(中央处理器),能够把储存的知识转化成问题解决方案,转化成在社会生活中创新创造的能力。为此,教师要将输入为本的教学范式,转变成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,让学习变成以输出倒逼输入的任务驱动过程。

“与其给学生统一的答案,不如让每个人来分享自己的看法。”在广州,开启活动第一讲的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、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。他强调,尽管疫情是危机,但同样可以变成教育和推动改革的契机,“这次疫情,全省中小学全面启动线上教育,我觉得是一次难得的实战培训,对于全体老师理解线上教育、增强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变革,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”。

王红强调,教师必须要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,这样学习才能主动、真正地发生。教师具备良好的提问和作业布置能力,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。教师良好的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的“启动机”,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,能够带动学生思考,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,“这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,是学习发动的过程”。

作业布置的能力跟提问有相似的功能。王红说,如果教师能够智慧地把作业布置得非常巧妙,那么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就会调动过去所积累的知识,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以致用,真正进入到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。在隔着屏幕情况下,教师先通过提问布置任务,让学生先自主学习,线上学习时更多聚焦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“这样课程就会灵动起来,而不是直播已经准备好了的教案”。

吴颖民觉得,好的课堂模式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、合作学习模式。他强调,教师不要讲得太多,给学生填得太满,要把更多学的时间留给学生,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参与和分享。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活跃的课堂,应该是“群言堂”而非“一言堂”。

“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多是独自耕耘自己的田地。”王红认为,现在远程授课带来新的挑战,单个教师的智慧和力量难以应对在线教育新挑战,教师们应从单兵作战走向集团化作战,通过双师课堂乃至三师课堂等方式,以高质量的教学来抓住学生注意力。三位教师合作教授一门课,每人选择最有自我效能感的地方。

据统计,活动开展近一个月来,北上广三地已有近百位名师、名校长作为主讲人参与其中,通过在线教育媒体发起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“头脑风暴”、一次教育智慧共享的“爱心接力”。这场活动仍在持续,更多的学科名师、优秀班主任、教研专家和学者准备开讲。

作者:刘盾 黎鉴远

推荐内容